根据中国慢性肾脏病流行调查的最新数据,我国成年人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已达10.8%,并以每年10%的速度持续增长。若这一趋势保持不变,预计到2026年底,我国慢性肾脏病患者总数将突破2亿大关。这些数据不仅揭示了慢性肾脏病在我国的广泛流行,更凸显了其迅速蔓延的严峻态势。面对如此现状,您对肾脏病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一、重视肾脏“求救信号”
晨起眼睑部水肿;夜尿增多;出现泡沫尿、血尿;乏力、贫血;厌食、恶心、呕吐;不明原因的血压升高,这些都是肾脏发出的求救信号,如遇这些情况,要立即给予重视。
二、警惕日常“沉默杀手”
1. 经常憋尿:憋尿易发生反流,增加泌尿系统感染风险。
2.不爱喝水:肾脏会代谢身体的垃圾,喝水少,代谢慢,易发生肾结石。
3.吸烟喝酒:吸烟会减少肾脏血液灌注;饮酒会加重肝肾代谢,影响肾功能。
4.过量运动:过激、过强、过量的运动,容易诱发横纹肌溶解症,导致肾功能衰竭。
5.暴饮暴食:暴饮暴食会摄入过多甜、油的食物,加重肾脏负担,还会引发肥胖。
6.经常熬夜:人的身体机能调节在昼夜自热进行,如果破坏了这一正常循环规律,会引起睡眠不足,损伤肾脏。
7.过度劳累:身体劳累易伤肾气,思虑过度伤肾血。
8.滥用药物:药物通过肾脏排泄,用药种类过多、剂量过大会对肾脏造成伤害。
9.长时久坐:久坐会导致血流不畅,影响肾脏供血量,导致肾功能下降。
三、特殊人群必须“肾”重

1.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是世界范围内导致肾衰竭最主要的病因。随着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增加,糖尿病肾病引起肾衰竭的患病人数也必然增加。

2.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易引发肾硬化以及肾衰竭。具有高血压或(和)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是发生慢性肾脏病的危险因素。
3.高尿酸患者:尿酸盐还会沉积在肾脏,导致肾病。

4.高血脂患者:高血脂时,易形成血栓,引起肾动脉栓塞。增多的血脂沉积于肾脏,会加速肾脏的损伤,导致肾动脉衰竭。
5.慢性病毒感染:慢性病毒感染者,包括艾滋病病毒( HIV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在内的慢性病毒感染,有引起慢性肾脏病的风险。

6.服用肾毒性药物:长期使用肾毒性药物会使慢性肾脏病发病风险升高,如非甾体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类、免疫抑制剂等。

7.肥胖人群要预防:肥胖会使我们的肾小球处于"高灌注、高压力、高滤过"的"三高状态",久而久之,肾小球逐渐累到肥大、硬化,滤过功能受损,尿蛋白阳性,从而进一步加重肾脏损伤。

8.肾脏家族史人群:约有10%至15%的肾脏疾病与遗传基因相关。家庭成员有慢性肾炎患者,也应定期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终末期肾病发生。
四、如此“肾好”
1.规律作息,合理运动:生活作息规律,不熬夜;避免久坐,选择合理的运动方式,慢跑、游泳、散步、慢骑行、瑜伽等。
2.健康饮食,保持体重:健康饮食,不暴饮暴食。减少盐和脂肪的摄入,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高血压患者不超过3克;少吃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等;选择优质低蛋白饮食,鸡蛋、牛奶、鱼肉等。
3.保持充足水分:每天摄入1.5至2升的水,勿憋尿;减少饮料的摄入,避免长期以饮料代替饮用水。
4.避免滥用药物:遵医嘱用药,不随意服用非处方药。如需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非甾体抗炎类),要定期监测肾功能。
5.戒烟戒酒: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直接损伤肾脏细胞,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酒精则会增加肝肾的代谢负担,长期饮酒可能导致肾功能下降。
6.控制基础病: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7.定期检查:体检筛查:尿常规,肾功能, 双肾彩超检查等常规检查;关注指标:血肌酐、尿素氮、 尿蛋白、尿ACR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