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出生时头顶患有罕见草莓状血管瘤的患儿在漯河市中心医院普外五科血管亚专业团队成功康复。该患儿经多学科专家团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通过微创硬化注射联合口服药物治疗,历经10次精准治疗后完全康复,标志着我院在婴幼儿血管瘤综合治疗领域取得新突破。
辗转求医遇困境
患儿朵朵(化名)出生时,家长发现其头顶囟门旁有一直径约5cm的草莓状红色肿物,经诊断为“婴幼儿血管瘤”。满月后曾辗转郑州多家医院接受治疗,花费数万元,但因病灶位置特殊(毗邻颅骨未闭合区)、瘤体血供复杂,传统治疗效果不佳。随着瘤体不断增大,患儿出现搔抓出血、睡眠障碍等问题,家属慕名来到漯河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寻求帮助。
多学科联合制定个性化方案
面对这一特殊病例,血管外科任柯主任及刘清泉教授牵头组建多学科团队,联合儿科、影像科专家开展联合会诊。
“患儿血管瘤紧邻囟门,注射深度、剂量和频次需毫米级把控,既要确保疗效,更要避免损伤未闭合颅骨。”杨可医师介绍。团队创新采用“三维超声定位引导下瘤体-根部交替注射法”,实施聚桂醇硬化治疗,同时配合小剂量普萘洛尔口服方案,形成“局部硬化+全身调节”的综合治疗模式。
微创治疗守护患儿健康

治疗过程中,医疗团队依托超声实时影像监控,精准控制硬化剂弥散范围。10次治疗周期内,瘤体从鲜红色逐渐转为暗红,体积缩小率达100%,未出现皮肤坏死、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最后一次复诊显示,患儿头顶皮肤已恢复平整正常,颅骨发育未受影响。
婴幼儿血管瘤(IH,Infantile Hemangioma)
是婴幼儿最常罹患的一类血管瘤。根据血管瘤的风险特征等级,相较于其他部位, 头面部区域的婴幼儿血管瘤均属于高度或中度风险,即瘤体的快速进展或者不当干预,可引起严重瘢痕、溃疡、畸形,甚至影响邻近重要解剖区
域(眼、鼻、气道)的结构及功能,存在较高的容貌畸形风险。下面我们将介绍IH的临床表现、分型及自然病程。
临床表现: IH典型的表现为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皮肤出现的红色包块或斑块,边界清楚,压之不褪色,表面多不平整,状如草莓。
图A:典型婴幼儿血管瘤表现;图B:草莓
分型:IH的表现还取决于其大小、位置和深度,分为不同的类型,呈现出不同的外观和症状。
(1)表浅型IH:外观类似红色、紫红色或深红色的斑点或小丘疹,常见于面部、头皮和颈部。
(2)深部型IH:这种类型的血管瘤位于皮肤下组织,可能不易察觉。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能压迫周围的器官或组织,导致症状如呼吸困难、饮食困难等。
(3)混合型IH:有时,血管瘤可能同时涉及皮肤表面和皮肤下组织,呈现出混合性的外观和症状。
图A:表浅型IH;图B:深部型IH;图C:混合型IH
自然病程:婴幼儿疾病发病后呈现明显的、具有疾病特征性的三个阶段:
(1)增生期:前3-6个月为早期增生期,病变增大较快,明显隆起皮肤表面,形成草莓样斑块或肿瘤,6-9个月时为晚期增殖期,病变增殖变缓。
(2)消退期:1岁后逐渐开始消退,90%的患儿在4岁时消退完全。
(3)消退完成期:消退完成的瘤体可能残存皮肤病变,如瘢痕、萎缩、色素减退、毛细血管扩张和皮肤松弛等。
漯河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任柯表示:“此次成功救治特殊部位高风险血管瘤患儿,体现了我院以多学科协作、微创精准化为核心的血管瘤综合治疗体系的显著成效。未来,医院将继续深化血管瘤亚专科建设,通过技术推广和公益筛查,帮助更多家庭避免因盲目等待自然消退导致的并发症风险,让‘草莓宝宝’们都能在最小创伤下重获健康肌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