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是个病名,说的是我们的胃粘膜变薄了、上面的腺体减少或消失了。专业的说法就胃黏膜固有腺体包括泌酸腺、黏液腺减少或者部分消失了,胃小凹变浅。病理科医生通过显微镜观察胃黏膜活检标本,根据腺体减少程度,分为轻、中、重度萎缩。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粘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它是胃粘膜损伤的一种指标。正常情况下,胃表面生长的是具有分泌胃酸功能的胃黏膜上皮细胞,肠道表面生长的是具有分泌粘液和吸收功能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而当某个部位正常的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所取代了即为肠化。肠化的出现和发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经过多年的慢性黏膜炎症,胃固有腺体逐渐变小,并可能完全消失,后续重新生长出来的腺体细胞就有可能被肠型上皮替代,就像是庄稼地里长出来的杂草。
1.2 造成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的原因?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包括幽门螺旋杆菌感染(HP)、胆汁反流、免疫、遗传、年龄、高盐及低维生素饮食等因素,其中HP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
2.萎缩性胃炎有哪些常见症状?
萎缩性胃炎主要影响患者的消化功能,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闷胀,也可以有恶心、嗳气、烧心、上腹隐痛、腹泻,少数患者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消瘦、贫血等情况,部分患者可能没有症状。
3.萎缩性胃炎在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是怎样的?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年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所不同,具体如下:全球患病率:根据包含107项研究的分析,CAG的全球患病率为33%。在胃癌高发国家,患病率显著高于胃癌低发国家,其中胃癌高发国家的比例为42%,而未高发国家为23%。
特定人群:在中国,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为50%,CAG是常见病和高发病。特别是在40岁以下人群中,CAG患病率增长较快。
4.诊断萎缩性胃炎有哪些手段?
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和病理活组织检查发现。
胃镜诊断包括病变部位、萎缩程度、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程度。另外,研究发现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I、II的检测有助于萎缩性胃炎的诊断。
5.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有什么样的表型?
根据胃黏膜萎缩部位的不同可分为A型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和B型胃炎(多灶萎缩性胃炎),根据发生萎缩的范围可分为C1、C2、C3、O1、O2、O3六个分期,其严重程度和癌变几率按分期依次增加。
6.萎缩性胃炎和HP有什么关系?
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 pylori)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幽门螺旋杆菌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以下是它们之间联系的几个方面:
主要病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因。这种细菌可以定植在胃黏膜上,引起持续的炎症反应,长期感染可能导致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
病情影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与胃黏膜萎缩的程度相关。感染后,幽门螺旋杆菌会分泌一些酶和细胞因子,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使胃黏膜更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损伤。
治疗效果:对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根除治疗可以减轻炎症反应,阻止病情进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可以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和病情。
预防胃癌:根除幽门螺旋杆菌还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对于有胃癌家族史或胃黏膜萎缩严重的患者,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总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如果发现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应及时就医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以减轻胃炎症状并降低胃癌风险。同时,注意治疗期间的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以配合治疗并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7.萎缩性胃炎和胃癌之间有什么关系?是不是一定会癌变?
在所有类型的胃癌当中,肠型胃癌约占90%;而它的发生模式叫做Correa模式。慢性浅表性(非萎缩)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胃癌。
正是因为这个过程,患者才会慌张、害怕自己的病发展成胃癌。其实,它并不可怕,肠化和异型增生发展成胃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不超过1%。通过积极的正规治疗,很多萎缩性胃炎患者都得到了痊愈,或至少维持现状,不再进展。因此萎缩性胃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胃镜。
胃粘膜癌变不是说变就变的,是一个多因素参与、多步骤、多阶段发生的过程,我们只要在发生异型增生阶段前,来个刹车,阻止萎缩肠化的进展就不会有问题。也就是说,经过积极治疗和干预能逆转,最好;不能逆转,维持现状也是一种治疗。实际上轻度的萎缩,癌变率非常低,10年癌变率低于1%,根除幽门螺杆菌、祛除病因后,几乎为0。只有不典型增生(也叫非典型增生、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癌前病变,这个阶段,发生胃癌的风险就陡然增加,需要严密控制和检测。据一项近十万例的胃癌流行病学观察研究,经过近十年的随访发现:萎缩性胃炎平均每年的癌变率是0.1%,肠化的年癌变率是0.25%,轻中度异型增生年癌变率为0.6%,重度异型增生年癌变率为6%,这提示胃癌的风险随着演进过程的推进而升高。
8.萎缩性胃炎如何治疗?
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根除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是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根除这种细菌可以减缓病情的进展。通常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疗法进行治疗。
② 药物治疗:
抑酸或抗酸治疗:使用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或抗酸药物来中和胃酸,减轻症状并促进胃黏膜修复。
胃黏膜保护剂:如合欢香叶酯,能增加胃黏膜更新,提高细胞再生能力。
促胃动力药:用于改善胃肠蠕动,减轻腹胀、早饱等症状。
③ 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要规律,避免粗糙、过冷、过热、过咸、过辣的食物。
戒烟限酒,减少浓茶和咖啡的摄入。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波动。
④ 定期复查与监测:定期复查胃镜和病理检查,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有无肠化生、异型增生等情况,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⑤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萎缩性胃炎主要与脾胃虚弱、肝胃气滞等有关,可以采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如香砂六君子汤、理中丸等。
9.萎缩性胃炎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情绪管理: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情绪波动可能会影响胃炎的症状和恢复。
2)饮食调整: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酸性、油腻和高温食物。
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采用蒸、煮、炖等烹饪方式。
采用少量多餐的饮食方式,每日4-6餐,避免过量饮食。
饮食规律,不暴饮暴食,尤其是不食用不洁或过期食物。
3)生活习惯:
戒烟戒酒,避免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注意胃部保暖,避免受凉。
4)药物使用:
避免使用对胃黏膜有损害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
如需使用药物,应咨询医生,可能需要同时使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5)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和发现并发症。
以上建议有助于萎缩性胃炎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减少症状发作,提高生活质量。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