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癌症是一个让人闻之色变的词汇。而食管癌,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更是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你可能会想,食管癌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我们要特别关注它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食管癌的现状。全球范围内,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不容小觑。在我国,食管癌也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晚期食管癌的治疗可谓是困难重重,手术难度大,放化疗的效果也有限,患者的生存率较低。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现实。
但是,大家也不要过于悲观,因为早期食管癌的生存率却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并进行治疗,5 年生存率可超过 90%。这就凸显了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性,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早期食管癌筛查。
那么,什么是食管癌早癌筛查呢?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内镜检查来发现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比如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通过这种筛查,可以降低食管癌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筛查的方式有多种,包括普通白光内镜、NBI(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染色内镜等。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一下哪些人需要做食管癌筛查。一般来说,40 岁以上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筛查。如果你的一级亲属中有食管癌病史,那么你患食管癌的风险就会相对较高,也需要重视筛查。此外,喜欢吃烫食(温度超过 65℃)、长期饮酒吸烟、喜欢腌制熏制高盐饮食的人,要特别注意。因为这些不良饮食习惯会对食管黏膜造成损伤,长期积累可能导致癌变。而患有慢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巴雷特食管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由于食管黏膜已经存在一定的问题,更容易发展为食管癌,所以更需要定期进行筛查。
那么,食管癌筛查的流程和检查方法是怎样的呢?在检查前,需要做好一些准备工作,比如空腹要求,是否需要停药等。
在内镜下,医生会运用各种诊断技术。白光内镜可以进行初步筛查,发现可疑病变。NBI/染色内镜能够增强对可疑病变的识别,放大内镜则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微血管结构。
如果通过筛查发现了早期食管癌,也不要惊慌。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下特点一般为微小黏膜病变和表面微血管结构改变。通过活检与病理诊断,可以确诊早期食管癌。对于早期食管癌,治疗方式有多种,比如内镜下切除(ESD、EMR)、光动力治疗(PDT)等。
在食管癌筛查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有些人认为自己没有症状就不用检查,其实早期食管癌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症状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还有人觉得反酸、烧心只是小问题,殊不知这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但也可能是早期食管癌的表现。另外,有些人认为年轻人不会得食管癌,事实上,近年来食管癌有年轻化的趋势。关于胃镜检查,有人觉得很痛苦,其实无痛内镜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食管癌呢?首先,要保持健康的饮食,少吃烫食,减少腌制熏制食品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其次,要戒烟限酒,减少致癌因素的影响。控制体重也很重要,因为肥胖与食管腺癌相关。此外,要定期进行筛查,早发现、早干预,降低死亡率。最后,对于患有反流性食管炎、巴雷特食管等慢性疾病的人,要及时进行治疗,管理好这些疾病。
食管癌是一种严重威胁我们健康的疾病,但通过早期筛查和预防,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其危害。定期筛查对于食管癌的防治至关重要,尤其是高危人群更应重视内镜检查。让我们共同关注食管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守护我们的健康防线,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