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豫中南地区现代化区域医疗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豫健科普

「科普」关于糖尿病,你必须知道的那些事儿

来自: 全科老年科李银芳 时间:2024-12-30 点击率:

  

  

  糖尿病,作为一种极为常见的慢性疾病,早已悄然潜入许多人的生活。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就如同用一把“软刀子”,慢慢侵蚀身体的各个器官。它会悄无声息地损伤血管,让血管壁变得不再光滑,弹性也大打折扣,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肾脏这个勤劳的“清洁工”,也会不堪重负,出现糖尿病肾病;眼睛的微血管一旦受损,视力模糊、甚至失明的风险就会大增;神经系统更是深受其害,手脚麻木、刺痛等感觉纷至沓来。更为严重的是,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下降,感染也容易乘虚而入,像泌尿系统感染、肺炎等。

  面对糖尿病这个潜藏的“健康杀手”,大家一定要早了解、早防治,这可是守护健康的关键第一步。

  图片 10

  

  

  一、糖尿病的综合治疗

(一)饮食管理

  饮食控制堪称糖尿病治疗的“基石”。合理规划每日饮食,就像是为身体制定了一份精准的“营养蓝图”。首先要控制总热量,这可不是简单的少吃,而是依据个人的年龄、性别、体重、劳动强度等因素,精确计算出每天所需的热量,确保既能满足身体基本需求,又不会造成热量过剩。在此基础上,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质的比例,一般来说,碳水化合物占50%-60%,脂肪占20%-30%,蛋白质占15%-20%。

  12121212

(二)运动治疗

  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每周至少应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步伐稳健,双臂自然摆动,微微出汗;慢跑,保持节奏,呼吸均匀;游泳,全身舒展,尽情畅游,都是不错的选择。运动时间也有讲究,餐后1小时左右开始最为适宜,此时血糖处于上升阶段,运动能恰到好处地消耗多余糖分。不过,运动前务必做好热身,活动关节,让身体慢慢进入状态;运动过程中若感觉不适,如心慌、头晕、呼吸急促,千万别逞强,立即停下休息;运动结束后,还要记得拉伸放松,缓解肌肉疲劳。特别提醒,若是空腹血糖过高(>16.7mmol/L)、血糖波动大或伴有严重并发症,比如心功能不全、眼底出血等,运动前一定要先咨询医生,千万别盲目开练。

图片 15     

(三)药物治疗

  当饮食与运动不足以控制血糖时,药物治疗就得“登场”了。降糖药物主要分为口服降糖药与注射类降糖药两大类。口服降糖药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各异。注射类降糖药中,胰岛素是“王牌选手”,使用胰岛素时,注射部位要轮换,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导致脂肪萎缩或增生,影响胰岛素吸收;剂量调整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精准用药,才能安全降糖。

  

  图片 1

 

(四)血糖监测

  定期监测血糖,能及时察觉血糖波动,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关键依据。每次监测完血糖,记得做好记录,将血糖值、饮食、运动、用药情况一并整理,复诊时这些详实的资料就是医生调整治疗的“指南针”,助您精准控糖,守护健康。

  图片 11

  

  二、糖尿病的护理要点

1735484997307

 

  足部护理是重中之重。每天要用温水洗脚,水温千万别高,40℃左右刚刚好,洗完后轻轻擦干,特别是脚趾缝,得保证干爽。修剪趾甲也有讲究,要平着剪,别剪太短、太深,不然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甲沟炎。挑选鞋子要以舒适、合脚为原则,袜子选棉质或羊毛质地的,吸汗又透气,别穿太紧、有松紧带的袜子,而且每天都要换洗,保持足部清洁。

  皮肤护理也不容忽视。高血糖会让皮肤变得干燥、瘙痒,洗澡别太勤,每周2-3次就行,洗完澡及时涂抹保湿乳液,锁住皮肤水分。要是不小心划破皮肤应立即消毒处理。口腔护理同样重要。糖尿病患者容易得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每天至少刷两次牙,早晚各一次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

  三、糖尿病的预防策略

  预防糖尿病,首先,健康饮食是关键防线。要合理规划饮食结构,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能少吃就少吃。多食用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主食粗细搭配,既能保证饱腹感,又可避免血糖骤升。再者,控制体重不容忽视,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可是糖尿病的“亲密伙伴”,通过合理饮食与适度运动,将体重指数(BMI)维持在健康范围,能大幅降低患病风险。

  适度运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慢跑、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运动不仅能消耗多余热量,还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让身体的“血糖调节开关” 更加灵敏。运动时间也有讲究,餐后1小时左右活动最为适宜,能有效消耗餐后血糖高峰。

  戒烟限酒同样重要,香烟中的尼古丁、焦油以及过量酒精,都会干扰身体代谢,增加患病几率。规律作息、充足睡眠也不能忽视,长期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影响激素分泌,进而影响血糖代谢。

  定期体检堪称“健康预警器”。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要增加体检频次,像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指标,都要定期监测,以便早早察觉血糖异常,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总之,预防糖尿病需要大家持之以恒,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时刻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才能远离糖尿病的困扰,拥抱健康生活。

  

您可能还要了解这些
预约挂号 门诊出诊 特色医疗 检验查询 病案复印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