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东辉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了消化道内镜体检。由此也无意中发现了较多的消化道息肉样病变。
老百姓口中的“息肉”,是广义的息肉,是肉眼观察大体概念,指高出于周围胃肠道黏膜的局部隆起性病变,包括炎症性息肉、错构性息肉以及普通型腺瘤、锯齿状病变、癌、软组织的肿瘤及异物等多种良恶性不同的疾病及临床改变。所以,做完胃肠镜有“息肉”活检者,一定要关注标本的病理结果,病理诊断是疾病良恶性诊断的金标准。
今天和大家谈谈结直肠最常见的息肉状病变——普通型腺瘤。
普通型腺瘤是发生于结直肠黏膜上皮的肿瘤,均具有异型增生,属于结直肠癌前病变。研究认为大约80%以上的结直肠癌由腺瘤演变而来,结直肠腺瘤像一粒种子,随着时间的延长发展为结直肠癌的几率会越来越大。
‎ 普通型腺瘤见于结直肠各段,大小不一,有蒂或无蒂。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腺瘤也可以不形成息肉,呈扁平、凹陷或仅表现为轻度充血。病理诊断依据显微镜下的组织结构将普通型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
管状腺瘤,是最常见的腺瘤,资料显示约30-35%的成人可见管状腺瘤。肉眼观察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息肉,表面光滑或有分叶,直径大多<1cm,单发或多发,80%有蒂,显微镜下呈管状腺体,可见<25%的绒毛结构成分。其癌变率在1%~5%左右。
绒毛状腺瘤,较管状腺瘤少见,一般体积较大,直径大多>1cm,绝大多数为单发,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肉眼观察表面粗糙或呈绒毛状突起或小结节状,质软易碎,触之能活动。显微镜下呈指状绒毛状生长,绒毛结构成分>75%。其癌变率较管状腺瘤大10倍以上,在30%-70%左右;也有观点认为,只要给它足够长的时间,它的癌变率将是100%!
管状-绒毛状腺瘤,同时具有管状、绒毛状两种结构的腺瘤,绒毛状成分在25%~75%之间。其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普通型腺瘤均具有低级别异型增生,当其伴有高级别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则癌变风险显著增高。腺瘤癌变的几率与腺瘤的大小、数目有关:直径越大,数目越多,伴有高级别瘤变的几率越高,癌变的几率也随之增加!
无论哪种腺瘤,都建议内镜下完全切除,明确病理诊断,根据腺瘤大小、数量及病理诊断组织学分型的综合评估结果,间隔1年或2-3年,规范随诊进行肠镜检查及必要时的病理检查,可逐渐拉长复查间隔至3-5年, 足够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