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增加,公众养生意识愈加提高,除了对症下药,还把目光转移到保健品上。保健品与保健食品的品种非常灵活加上形式多样的宣传,让人非常容易将保健品、保健食品与药品相混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三者的区别:
一、 定义不同
1.药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等。
2.保健食品: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保健食品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不能替代普通食品,它不以补充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为目的,也不是药品,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3.保健品: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中并没有“保健品”的法律定义,一般是普通公众、媒体对宣称具有一定保健作用产品的泛称,诸多媒体报道中涉及的所谓“保健品”,包括内衣、床垫、器械、理疗仪等各种产品,并非食品、保健食品或药品。
二、法规和生产标准不同
1.药品:受到严格的药品监管法规控制,包括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在上市前必须通过大量临床试验验证,具有确切的疗效和适应症,不良反应明确,其生产环境、无菌标准、原料质量等必须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要求,符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保健食品:受到相对较宽松的监管,纳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内的原料加工生产的保健食品仅需备案管理。无需进行临床验证,可在食品加工厂进行加工,且对产品的生产要求低于药品。对健康者而言,保健食品主要作为营养补充剂,以满足人体各阶段的需要;针对有生理机能障碍者,以利于恢复。
3.保健品:没有明确的法规依据。
三、如何正确区分药品与保健食品
1.批准文号
(1)药品:外包装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或 Z.S.J)+8位数字,它的意思是国家药监局批准生产、上市销售的药品,“H”代表化学药品、“Z”代表中成药、“S”代表生物制品、“J”代表进口药品国内分包装。药物的外盒和说明书都要标明该药物的批准文号,可以根据该批准文号来判断该药物的基本信息。如果格式和编号不一致,就算有批文也不一定是一种药物,而且很有可能是假药。
(2)市面上的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包括以下几种:
2003年以前,国产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格式为:卫食健字(2位或者4位年代号)第xxx号;进口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格式为:卫进食健字(2位或者4位年代号)第xxx号,卫食健进字(4位年代号)第xxx号。
2003年至2016年,国产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格式为:国食健字G+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进口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格式为:国食健字J+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
2016年至今,国产保健食品注册号格式为:国食健注G+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国产保健食品备案号格式为:食健备G+4位年代号+2位省级行政区域代码+6位顺序编号;进口保健食品注册号格式为:国食健注J+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进口保健食品备案号格式为:食健备J+4位年代号+00+6位顺序编号。
2.标识
(1)药品:在外包装盒上方有OTC(非处方药)或者Rx(处方药)。
(2)保健食品:国家卫健委的卫食健字(卫食健进字),规定在包装或标签上方必须标有保健食品“蓝帽子”的特殊标识,下面有“保健食品”字样,再下面是批准文号。
值得注意的是保健食品是食品而不是药品,不能替代药物,保健食品也不等同于保健品,药品和保健食品有着严格的法律定位和监管体系,而保健品则是一个更广泛、非正式的称谓。目前的保健品市场鱼目混杂,打着保健旗号的产品层出不穷,由于缺乏统一的法规约束,其保健功能的证科学性及有效性很难保证。所谓的保健品甚至可能连保健食品的等级都达不到,广大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人、疾病患者,切勿听信不法商家的虚假广告和夸大宣传,所以千万不要再把“保健品”和保健食品以及药品混为一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