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作敏
在日常购买和使用药品的过程,如果您留心,就会发现部分药物的外包装盒子的右上角会有一个“OTC”标识,OTC药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非处方药”,因为它又称为柜台发售药品(Over The Counter),所以简称为“OTC药”。
一、什么是非处方药?
非处方药是指为方便公众用药,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后,不需要医师或其他医疗专业人员开具处方即可购买的药品。人们凭借自我判断疾病的症状,按照药品标签及说明书就可以自行使用。这类药品通常疗效确切、使用方便而且毒副作用比较小,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低,可用于轻症疾病的短期自我治疗,比如我们常用的解热镇痛药、抗感冒药、消化系统药、皮肤病用药、维生素等。
二、OTC药为什么有红绿两种颜色的标识?
OTC药根据安全性的不同,又被分成了甲类(红标)和乙类(绿标)两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红标”和“绿标”OTC药。甲类通常在临床使用的时间相对较短,安全性略低,因此用红色警示,这类药虽属非处方药,但需要在执业药师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乙类的安全性相对更高一些,除了在药店出售,还可以在获得批准的超市、宾馆等地方销售。
但是,OTC药的范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药物的认识逐步深入,以及在广泛应用过程中,一些药品的不良反应也逐渐被发现。因此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每隔3~5年都会进行一次再评价,不断调整非处方药目录,以确保OTC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于那些不良反应多、安全性相对较低的非处方药,国家会对药品说明书进行修订,甚至将其转为处方药。比如,2019年8月国家修订了薄荷脑吸入剂等7个非处方药说明书,2013年10月将5个含有何首乌的非处方药转为处方药进行管理。
三、OTC药安全吗?
OTC药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安全,它本质上依然属于药品,在使用时仍要十分谨慎。所以,在我们国家,OTC药的包装标签、使用说明书中都标注了警示语,明确规定药物的适应证、使用时间、疗程,并强调指出“如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向医师咨询”。因此,我们在购买和使用药物时应选用那些有国家统一标识的OTC药,注意检查药品的内外包装和有效期,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严格按规定的用法用量,不要擅自超量、减量,更不要超时使用。如果有疑问,及时向医师或药师进行咨询。
四、OTC药虽然购买方便,但切勿随便服用
有时候,人们感到不适,会自我判断是“老毛病”又犯了,不假思索地选择过去服用过的某种药品,却没有考虑到有可能同样的症状却不是同样的疾病。有时候,人们在吃药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症状,随意增减药量,或是一味追求更好的疗效,在短时间内频繁地更换药品,却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加剧了病情的复杂性,让治疗变得更加困难。有时候,人们不能很好地判断自己的疾病,看到类似症状的人就盲目模仿他人的用药,却忽视了病因的不同和个体的差异。有时候,服用错误的非处方药反而掩盖了疾病的症状,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所以,OTC药虽然购买很方便,但服用可不能太随便,用非处方药物给自己治病,如果吃了3~5天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就必须及时去医院检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