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豫中南地区现代化区域医疗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导航 > 非手术科室 >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 健康教育

支气管哮喘防治知识

来自: 本网 时间:2016-05-20 点击率:

什么是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在易感患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凌晨发生,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但症状可自行或经治疗缓解。全世界约有一亿哮喘患者,已成为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一种主要慢性疾病,我国哮喘的患病率约为1%,儿童可达3%,据测算全国约有1千万以上哮喘患者。

支气管哮喘都有哪些症状

        典型的支气管哮喘,发作前有先兆症状,如打喷嚏、流体、咳嗽、胸闷等,如不及时处理,可因支气管阻塞加重而出现哮喘。严重者可端坐呼吸,干咳或咳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现紫绀等,但一般可自行或用平喘药物后缓解。某些患者在缓解数小时后可再次发作,甚至导致哮喘持续状态。

        此外,临床上还存在非典型表现的哮喘,如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无明显诱因咳嗽2月以上,夜间及凌晨常发作,运动、冷空气等易诱发加重,肺功能检查气道反应性测定存在气道高反应性,抗生素或镇咳、祛痰药物治疗无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及糖皮质激素药物有效,但需排除引起咳嗽的其他疾病。

哮喘的分类

        根据有无过敏原及发病年龄的不同,临床上分为外源性哮喘和内源性哮喘。外源性哮喘常在童年、青少年时发病,多有家族过敏史,为I型变态反应。内源性哮喘则多无已知过敏原,在成年人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少有过敏史。无论何种哮喘,轻症可以逐渐自行缓解,缓解期无任何症状及异常体征。

哮喘的原因

        1.哮喘与遗传的关系已日益引起重视,但目前对影响哮喘的基因尚未明确;

        2.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动物皮毛、真菌、甲醛、邻苯二甲酸酯等;

        3.由于饮食关系诱发哮喘的现象在哮喘病人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儿童容易对食物过敏,引起哮喘的常见食物为鱼类、虾蟹、鸡蛋、牛奶等;

        4.大部分哮喘发作与反复呼吸道感染有关;

        5.气候改变可诱发哮喘,尤其是寒冷季节及秋冬季节变换时较多发病;

        6.精神因素,病人情绪激动、烦躁不安容易诱发哮喘;

        7.运动可诱发哮喘,称为运动诱发性哮喘;

        8.药物,如心得安、阿司匹林、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等;

        9.不少女性在月经期易出现哮喘加重的现象。

哮喘的治疗

        首先应避免或消除引起哮喘发作的变应原和其他非特异性刺激,去除各种诱发因素。

        1.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哮喘发作时应兼顾抗炎、解痉,去除气道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继发感染。一般常用的药物如下,可单用或联用药物。

        麻黄碱、肾上腺素、氨茶碱、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强的松、地塞米松、甲强龙)、色苷酸钠、酮替芬等,目前常用的为氨茶碱、沙丁胺醇气雾剂、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剂、塞托溴铵吸入剂、布地奈德吸入剂等。

        2.重症哮喘的治疗:患者病情危重,需及时至医院就诊并及时给予合理抢救。

        3.缓解期的治疗:目的是巩固疗效,防止或减少复发,改善呼吸功能。

脱敏治疗,增强体质,参加必要的体育锻炼,提高预防本病的卫生知识,稳定情绪等。

哮喘的宣传教育

        1.教育患者使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不断的合作,让患者对本病有较正确的认识,增强信心,自觉与医生配合,坚持记录病员日记,家庭监测肺功能,定期来院随访,接受哮喘的诊断和最新的预防、治疗方法。

        2.控制环境促发因素,主要是确定、控制并避免接触各种变应原、职业致敏物和其他非特异性刺激因素。

        3.制定哮喘长期管理用药的个体化计划,知晓急性发作期的基本处理。

哮喘的饮食保健

        加强营养支持,供给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钙,饮食中多吃瘦肉、豆腐、豆浆等,增强病人体质,提高抗病力,促进损失组织的修复。适当多饮水,有利于痰液稀释,一般每天饮水量至少2000ml

预防和护理

        1.在明确过敏原后应避免与其再接触,保持室内清洁,勤晒被褥,常开窗户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不宜在室内饲养猫、狗等小动物;

        3.不易穿动物皮毛衣服,不易盖羊毛被等;

        4.对于儿童患者,应注意加强体格锻炼,

        5.避免精神刺激,避免感冒和过度疲劳对预防哮喘的发作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您可能还要了解这些
预约挂号 门诊出诊 特色医疗 检验查询 病案复印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