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中性粒细胞减少
什么是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是白细胞中的一种。造血的过程也就是各类造血细胞发育和成熟的过程。
化疗药物会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使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凋亡后得不到及时地更新,导致患者血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当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到一定程度,患者的抵抗力就会降低,容易发生感染。
1.当患者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2.0 X 109 /L,可以提示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
2.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最低值通常出现在化疗后 7-14 天。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可分为轻、中、重:
二、中性粒细胞减少危害
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价值:
1.显著减少中重度粒细胞缺乏及FN的发生
2.避免化疗延迟或减量,提高整体疗效,实现治愈或延长生存的治疗目标
3.有利于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减少患者住院时间
4、早期识别,降低相关感染和死亡风险
指南推荐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药物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什么?
G-CSF是一种可以促进患者造血干细胞增殖,从而增加中性粒细胞生成与成熟的药物,帮助患者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G-CSF药物可以分为长效、短效两类
三、肿瘤患者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防护
肿瘤患者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护理措施
1.心理:患者应保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用药:患者应遵医嘱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以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
3.生活:室内通风换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口腔卫生,出门佩戴口罩。
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4.监测:化疗期间,患者应每周复查 1-2 次血常规,检测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水平。化疗后患者应在 7-14 天自行监测体温。如发现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需及时在当地门诊或入院进行治疗。
作者:肿瘤二病区张国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