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豫中南地区现代化区域医疗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豫健科普

「科普」如何通过尿液颜色发现疾病信号

来自: 检验科 武文豪 时间:2024-12-27 点击率:

尿液作为人体新陈代谢的产物,其颜色变化犹如身体的 “信号灯”,能为我们透露诸多健康信息。了解如何解读这些信号,有助于我们及时察觉身体的异样,采取相应措施。

正常尿液颜色

健康人的尿液通常呈现淡黄色至琥珀色。这一颜色主要源于尿色素、尿胆素等物质,其浓度受身体水分平衡的调控。一般情况下,晨起时尿液颜色相对较深,呈深黄色,这是因为夜间睡眠期间身体水分通过呼吸、出汗等途径散失,尿液发生一定程度浓缩;白天随着饮水增多,尿液逐渐变淡,趋于浅黄色。

颜色变浅提示

近乎无色透明:当尿液接近无色,如同清水一般,往往意味着身体摄入水分远超身体代谢所需。短时间内大量饮水、频繁饮用含水量极高的饮料,或是静脉输入大量液体后,肾脏加速过滤形成大量稀释尿液排出体外,以维持体内水盐平衡。这种情况多数属于正常生理调节,不过若长期如此,可能会导致电解质失衡,应适当控制饮水量。

淡粉色或浅红色(非血尿):食用大量富含红色素的食物,如红心火龙果、甜菜根等,其中的天然色素难以被人体完全吸收,部分会经尿液排出,使尿液短暂染上淡粉色或浅红色。停止食用相关食物后,尿液颜色通常会在 1 - 2 天内恢复正常。

颜色加深警示

深黄色至橙色:如果排除晨起首次排尿的因素,尿液持续呈现深黄色甚至接近橙色,首先要考虑饮水不足。身体缺水时,肾脏对尿液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尽量保留水分,致使尿液中各种代谢废物浓度升高,颜色加深。此时,及时补充水分,尿液颜色会逐渐改善。然而,若充分饮水后尿液颜色依旧未恢复正常,可能是肝脏或胆囊出现问题。例如,患有黄疸时,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胆红素逆流入血并经肾脏排泄,大量胆红素使尿液染成深黄色、浓茶色甚至黄绿色。这种情况常伴有皮肤、巩膜发黄,身体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红色(血尿):尿液呈明显红色,是最令人警觉的尿液颜色变化之一,这可能是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信号。泌尿系统结石最为常见,结石在尿路移动时划破黏膜,导致出血混入尿液;膀胱炎、尿道炎等泌尿系统感染,炎症刺激尿路黏膜充血、水肿、破溃,引发血尿,多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红细胞漏出至尿液中,血尿可呈洗肉水样,还可能伴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此外,泌尿系统肿瘤,虽发病率相对较低,但也不容忽视,肿瘤侵蚀周围组织血管造成出血,早期可能仅表现为无痛性血尿。一旦发现血尿,无论是否伴有其他不适,都应尽快就医,进行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等详细检查。

棕色或褐色:尿液呈现棕色或褐色,一方面可能是陈旧性血尿,血液在尿路中停留时间较长,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氧化,形成含铁血黄素等物质使尿液变色;另一方面,蚕豆病等某些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缺乏特定酶,食用蚕豆等特定食物后引发溶血反应,红细胞大量破坏,血红蛋白代谢产物使尿液呈酱油色,同时伴有发热、寒战、腰痛、黄疸等严重症状,需紧急救治。

其他颜色

蓝色或绿色:极为罕见的尿液颜色改变,多与特定药物、化学物质摄入或罕见疾病相关。服用亚甲蓝等药物用于治疗某些疾病时,药物经代谢后部分通过尿液排泄,可使尿液暂时染成蓝色。而在一些特殊的细菌感染,如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泌尿系统,细菌产生的色素可导致尿液发绿,常伴有尿频、尿急、发热等感染症状,需及时抗感染治疗。

白色浑浊:若尿液排出时呈白色浑浊状,像淘米水一样,可能是乳糜尿。这通常由于淋巴系统病变,如丝虫病感染,导致淋巴液漏入尿路,与尿液混合。此外,泌尿系统结核,肾脏分泌的脓液混入尿液,也会使尿液变得浑浊,患者多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必须尽早诊断、规范治疗。

观察注意要点

观察时机:尽量选取新鲜排出的尿液进行观察,避免尿液放置过久发生氧化、细菌滋生等变化影响颜色判断。晨尿相对稳定,能反映夜间身体代谢后的状态,但白天不同时段的尿液观察也有辅助意义,可了解日常饮水、饮食对尿液的即时影响。

容器选择:使用清洁、无色透明的容器收集尿液,避免容器本身颜色干扰观察视线,确保准确判断尿液真实颜色。

综合判断:尿液颜色只是初步线索,不能仅凭颜色确诊疾病。若尿液颜色异常,应结合近期饮食、用药情况,身体有无不适症状,如发热、腹痛、排尿异常等,进行综合考量。如有疑虑,及时咨询医生或前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借助专业检验手段明确病因,守护身体健康。

通过日常对尿液颜色的细心留意,我们能在身体出现问题的初期捕捉到蛛丝马迹,为早期干预、治疗争取宝贵时间,让这一简单的观察成为维护健康的有力帮手。

您可能还要了解这些
预约挂号 门诊出诊 特色医疗 检验查询 病案复印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