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小长假即将来临,户外烧烤、野餐成为家庭聚会、朋友聚餐的热门选择。然而,鲜嫩的羊肉串、现挤的“纯天然”羊奶……这些美味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人畜共患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
如何既享受美食又避免中招?这份防护指南请收好!
一、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主要在北方以及牧区流行,目前南方流行强度也有增加,局部地区时有疫情发生;另外,布病具有明显的季节规律,在2月份至7月份多见,5月份发病率达高峰。主要通过接触病畜(羊、牛、猪等)或食用被污染的动物制品(肉、奶)或接触病畜的血液、尿液、粪便等传播。
布鲁氏菌对自然环境有较强的耐受性,在8℃的牛奶中可存活2 d,冻肉中可存活3周,奶酪中存活3个月,病畜的分泌物、病死动物的排泄物及器官中可存活120 d,但对光、热、酸和常见的消毒剂敏感。
高危行为:处理生肉不戴手套、喝未灭菌的生奶、吃未烤熟的牛羊肉。
常见症状:发热、多汗、关节痛、乏力,易被误诊为感冒!
①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②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③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④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⑤ 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⑥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烧烤聚餐时如何预防?
1. 选肉:正规渠道购买,警惕“现杀现卖”
- ❌ 避免购买路边无检疫的“新鲜现宰肉”,可能来自病畜。
- ✅ 选择正规超市/市场,认准“检疫合格标志”(蓝紫色检疫章)。
2. 处理生肉: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生肉
- 生肉可能携带布鲁氏菌,处理时需:
- 戴一次性手套,避免皮肤直接接触。
- 生熟刀具、砧板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 处理完用肥皂洗手,别揉眼睛或摸口鼻!
3. 烤制:彻底烤熟,别贪“鲜嫩”
- 布鲁氏菌在70℃以上加热5分钟可被杀灭。
- ❌ 半生不熟的羊肉串、带血丝的牛排风险高!
- ✅ 烤到肉质完全变色,无粉红色血水渗出。
4. 饮品:拒绝“现挤生奶”,煮沸后再喝
- 街头售卖的“纯天然生羊奶/牛奶”可能含菌,必须煮沸5分钟以上才能饮用!
- ✅ 更安全的选择:超市巴氏杀菌奶或常温奶。
三、其他高风险场景
1. 带孩子去农场/动物园:
- 避免接触动物分泌物(如羊羔、牛犊),尤其手部有伤口时。
- 游玩后及时用流动水洗手。
2. 家庭加工牛羊肉:
- 生肉冷冻(-20℃)24小时以上可降低风险,但仍需彻底煮熟。
四、怀疑感染怎么办?
若烧烤或接触牲畜后出现反复发热、关节痛、乏力,且持续1周以上:
1. 立即就医,告知医生牛羊接触史或生食史。
2. 验血确诊:布鲁氏菌血清学检测(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血培养等。
3. 规范治疗:需长期多西环素为基础的联合抗生素治疗(如多西环素+利福平),疗程较长切勿自行停药!
五、关键提示
✅ 熟透才安全:烧烤时多等2分钟,健康更重要!
✅ 洗手不能少:处理生肉后、吃饭前务必彻底洗手。
✅ 远离生奶:现挤奶再“天然”也不如灭菌奶安全。
清明踏青,美食与健康可兼得!转发提醒家人朋友,远离“布病”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