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去春来,随着气温逐渐回暖,越来越多的人们走出户外进行体育运动,适度的运动对于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好处。但是,在运动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一些急性的损伤,导致肌肉、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到医院检查也没有发现骨折,医生就让回家静养。对于这类“轻微”损伤,应该怎样处理?是热敷还是冷敷?必须要打石膏,支具固定么?受伤早期多久可以锻炼?今天我就把急性运动损伤早期处理的注意事项给大家讲解一下。
专家指出,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早期治疗上应尽量减少炎症和肿胀并合理镇痛,处理时应严格遵循P.R.I.C.E原则,并避免H.A.R.M行为。
“PRICE”原则
1.Protection:保护
一旦发生伤害,要立即停止活动,并且要保护受伤部位,避免再次受到伤害。可以使用支具,石膏,木板固定患处,减少挪动(根据损伤部位以及程度处理)。牵涉到关节韧带的损伤,一般来说都需要支具固定,严重的则需要手术治疗。
2.Rest:休息
在受伤后进行充分休息,能够保护肌肉、韧带、跟腱等组织,防止伤势进一步恶化。可以说,休息是运动伤害复原所必需的甚至首要的条件。门诊上经常会遇到因为不在乎,不休息,坚持工作劳动等,导致病程延长,疼痛加重的情况出现。
3.Ice:冰敷
通过冰敷,让受伤部位温度降低,降低代谢需求,继发血管收缩、限制渗出、缓解疼痛,从而降低受伤组织的损伤。冰敷时切勿将冰块直接放置在皮肤表面,每次不要超过20分钟。前48小时严格禁止热敷。
4.Compression:加压包扎
用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可以减少内出血,减轻肿胀。当然有时候也可以用护踝、护腕等简单、易操作的物品替代使用。包扎过程中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适当的调节松紧。
5.Elevation:抬高患肢
患肢应高于心脏的水平,降低受伤部位的局部血管压力、增加淋巴回流,减少渗出、减轻肿胀和相关症状。
在受伤的最初72小时,要避免HARM行为。
温馨提示,对于轻微的急性运动损伤,早期一定要注意遵循“PRICE”原则,避免“HARM”行为,不恰当的处理,可能会导致损伤迁延不愈,甚至形成慢性损伤,对于损伤后一周症状仍不减轻,建议至专业医疗机构就诊,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