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豫中南地区现代化区域医疗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导航 > 非手术科室 > 心血管内科 > 健康教育

关于他汀,你最想知道的六个疑问!

来自: 本网 时间:2020-12-31 点击率:

他汀类药物 (statins) 是临床上应用很普遍的一类降脂药物,许多大型研究已经证实,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甚至使斑块消退。但是对于他汀类药物还是有很多人在门诊中表示存在疑惑,现在就来解答对于他汀类药物常见的疑惑解答。

1、为什么要服用他汀?

他汀类降脂药物已成为高胆固醇血症特别是临床伴有冠心病患者的一线药物,但因他汀的副作用,临床上“因噎废食”的现象并不罕见,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循均强调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心血管获益远远大于其任何不良反应的风险。所以,临床我们应遵循相关指南推荐,充分评估患者获益与风险,给予及时、足量的他汀治疗。

2、我们吃的他汀有哪些种类?

市场上常用的他汀分类:第一代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第二代有普伐他汀、氟伐他汀;第三代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及匹伐他汀。

3、服用他汀常见不良反应是什么?

他汀不良反应主要集中于对肌肉症状、消化系统症状、肝肾功能、内分泌、认知功能等的影响。

3.1 肌肉毒性

临床表现:肌痛、肌触痛、肌无力、跛行,严重者可引起横纹肌溶解症。(肌溶解)  

肌肉疼痛多呈对称性,伴或者不伴有CK升高,如果在用他汀后4周内发生,多与他汀类药物相关;如果停药后肌痛症持续1月(以上),提示可能存在其他原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风湿性多发性肌痛或体力活动增加);再者,若停用他汀后肌痛症状或CK水平恢复,我们应考虑低剂量同样他汀治疗或换为另一种他汀类药物(半衰期长、低剂量、高强度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获得LDL-C靶目标。

肌溶解:CK>10倍基础值且排除其他原因,如外伤等所致肌损伤。须及时医院就诊。

需要注意的是,服用甲状腺功能减退药物患者易发生肌肉等不良反应。 

3.2 胃肠道反应 

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多为轻度,如恶心、腹痛、腹泻、肠胃胀气等,但这些均不是停药指征。

对存在胃肠道慢性病史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胃肠道反应的患者而言,可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剂量;同时建议睡前服用他汀类药物,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胃肠道反应。

3.3 肝肾损害

他汀类药物的肝损害与剂量有关,长期每天服用服用20mg他汀类药物是安全的。但如剂量增加至40毫克或更大剂量,可转氨酶升高,这时需加强对肝功能监测。在治疗过程中,若发现转氨酶升高3倍或以上时应停药,一般会在停药后2~3个月内恢复正常水平。

另外,联合用药是他汀类药物所致盱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一些药物如氯吡格雷、阿奇霉素、胺碘酮、罗红霉素、非诺贝特、氟他胺、曲格列酮等与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可导致肝损害或加重肝损害。因此,临床如需联合相关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轻至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他汀的药物用量;他汀类药物可使很多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获益,该获益会随肾功能的下降而减弱且不适用于透析患者;重度肾功能不全(如eGFR<30 ml/min·1.73m2)时需减量或禁用。

3.4 内分泌的影响

长期大剂量服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升高血糖,已确诊糖尿病人群风险升高(不到1%)。但他汀类带来的血管获益远大于对血糖的影响。老年糖尿病心血管事件患者:应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及早开始他汀类药物治疗,从小剂量起始逐步加量。

他汀类药物可引起勃起功能障碍(ED),但极少见。

3.5 认知功能影响

溶性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匹伐他汀)更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因此容易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失眠等;而水溶性他汀(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则不易进入肝脏外的其他组织,表现为较高的肝选择性和较少的影响平滑肌增殖。临床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

4、哪些人绝对不能服用他汀?

对他汀类药物过敏者;活动性肝脏疾病者(各种急慢性肝炎伴中重度肝功能损害);原因不明的肝脏转氨酶持续升高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等。

5、饮食对他汀有影响吗?

食物可促进洛伐他汀及辛伐他汀的吸收,对其他他汀药物并无明显影响。

6、最佳服用他汀时机是什么?

人体合成胆固醇的酶在夜间活性最强,为达到最好的效果,夜间服用为主,每日一次即可。

半衰期短的药物(辛伐他汀片,普伐他汀片)需要傍晚或睡前服用。

半衰期长的他汀(他汀阿托伐他汀片,瑞舒伐他汀片,氟伐他汀缓释片):一天内什么时间吃都可以的

血脂康胶囊(含有洛伐他汀)一天1次,一次2粒,晚饭后服用。

Tips:

他汀类药物常见的疑惑就是以上的内容,希望大家都能够有所受益,转发到朋友圈帮助更多人受益,学习更多的健康知识长按识别关注。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来对抗疾病。

您可能还要了解这些
预约挂号 门诊出诊 特色医疗 检验查询 病案复印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