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现在的食物,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
西红柿没有西红柿味了,
鸡肉、排骨没有从前吃着香了,
牛奶也不像从前那么浓郁了……

远离温饱问题的我们,却丢失了食物在记忆中的味道。
果蔬长得越来越漂亮了,可味道却和以前相差甚远,为什么果蔬越来越没味?

现代化农业生产大大增加了果蔬产量,并缩短了果蔬的生长时间。
10年前,1棵梨树可以产梨70公斤左右,但现在1棵树可收获超过150公斤。这种做法虽算不上拔苗助长,但无疑影响了其中糖、有机酸和芳香类物质的含量,显得不那么香甜了。
为了便于运输、储藏,现在的果蔬通常要提前采摘。和自然成熟的比,它们的味道稍差。
科学家对西红柿进行基因组测序发现,现在那些色彩艳丽的西红柿有个关键基因失活,导致其味道不如以前鲜美和酸甜。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长期吃添加各种调味剂的食品,让我们的味觉“钝化”,不再像以前那样能敏感地尝出果蔬的口味。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以前的牛奶是“香浓”的,而现在的牛奶却“淡而无味”。

除了以前物质匮乏,食物在记忆中显得更美味的因素外,牛奶的味道确实“变淡”了。
牛奶的“浓”有两层含义,一是香味浓郁(内容),二是黏度高(形式)。
肉类不仅不如以前香了,还不如从前有嚼劲。以猪肉为例,影响口感的主要有两个因素。

土猪的生长缓慢,但肉的脂肪含量高,香味更好,但现在一般养殖的都是瘦肉型猪,成熟快、脂肪少,因此口感变差。
养殖方式的改变也导致猪肉口感变差。
过去养猪一般8个月到1年后宰杀,周期较长,猪肉的肌纤维较粗、筋腱多,嚼劲更大,而现在的猪一般5个月左右就出栏宰杀了。
养殖过程中如果给猪喂了味道较大的饲料,也可能让猪肉的味道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