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规范病理技术操作流程,提升全市病理诊断质量与同质化水平,漯河市病理质控中心于5月25日组织开展了2025年度室间质控项目专项指导评价工作。本次质控聚焦常规病理切片、非妇科细胞学玻片、妇科细胞学玻片及免疫组化切片四大核心,通过专家现场评片、技术分析评估及专家讨论反馈,全面梳理各医疗机构病理科质量管理现状,助力区域病理诊疗能力再上新台阶。
常规病理切片质量控制
专家组重点评估了组织固定、脱水、包埋、切片厚度、染色清晰度及封片规范性等环节。通过专家对送检HE切片阅片评价发现,部分单位存在组织固定时间不足导致细胞结构模糊、切片厚度不均等问题,现场提出“优化脱水程序、强化切片操作技术培训”等改进建议。
非妇科细胞学玻片质控
针对胸腹水、细针穿刺(甲状腺、淋巴结等)等非妇科细胞学制片,专家组从样本处理、细胞富集技术、巴氏染色效果及诊断准确性多维度评价,给出指导性意见。部分机构因涂片过厚或染色过度影响细胞核细节观察,建议引入液基细胞学技术并规范染色流程。
妇科细胞学(宫颈涂片)质控
结合TBS报告系统要求,核查了宫颈细胞学的制片质量、异常细胞检出率及判读一致性。强调需加强制片环节的标准化操作,避免因细胞重叠或干燥假象导致漏诊,并对HPV检测与细胞学结果关联性分析提出优化方案。
免疫组化切片技术评价
围绕染色定位和强度及背景控制等关键点,专家组评价了指定的P16、KI-67及 HER2免疫组化切片。针对乳腺癌HER2检测的临床意义,专家组通过盲法复判案例,重点核查了判读标准的应用(如细胞膜完整性、染色强度及阳性比例)。个别医院因染色流程导致假阴性或过度判读,强调需结合FISH检测验证,并规范“0/1+/2+/3+”评分流程,保证染色质量的稳定性,确保治疗决策的科学性。
本次质控采取“现场评价送检切片+集中反馈”模式,共现场阅片评价各单位送检切片样本200余例,覆盖全市15家医疗机构,以市级质控推动各单位室内一级质控。
漯河市病理质控中心主任曹东辉表示:“病理诊断是疾病诊疗的‘金标准’,室间质控是保障医疗质量的生命线。本次评价工作不仅是对技术能力的检验,更是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性梳理。”未来,中心将持续完善质控网络,通过定期督导、技术帮扶及学术交流,推动全市病理学科向标准化、精准化、智能化迈进,为临床诊疗和患者安全提供精准病理诊断的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