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气温的变化,“手足口病”患儿就诊人数逐渐增多。4月20日,记者从我市重症“手足口病”救治定点单位——市中心医院儿三科了解到,自今年三月底开始截至当天,到该院儿三科就诊的“手足口病”患儿已经近270人,科室平均每天新增患儿七八位,多的时候一天收治12位。这也意味着我市逐渐进入了儿童“手足口病”的高发期。
预防“手足口病” 从自身做起
据了解,往年“手足口病”在我市发病的高峰为2月初至8月初,随着每年天气情况的不同也会有所变化。该病易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身上,潜伏期多为2天~10天,平均为3天~5天。
市中心医院儿三科副主任韩传映说:“预防‘手足口病’要从个人做起,良好的卫生习惯可大幅减低感染的机会。因此,不管是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还是平时,都要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多开窗通风,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家长要对孩子经常接触的物品进行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紫外线、高温煮沸、含氯消毒液及84消毒液等进行消毒处理。‘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此外,家长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应注意密切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尽早发现“手足口病”危重型,给予积极合理有效治疗,做到万无一失。
强健的体魄可抵御病毒的侵扰。儿童感染“手足口病”主要是因为免疫力低下,平时应加强体质锻炼,增强免疫力,就算还是感染了“手足口病”,症状也比较轻,这就是有些儿童得了“手足口病”却没有发烧的原因。
良好的生活作息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免疫力降低的其中一种原因就是缺乏休息,过度疲劳。所以家长要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不要熬夜,不要疯狂玩乐,避免暴晒,要注意劳逸结合。
病情变化快 家长别大意
“‘手足口病’刚出现时并不可怕,如果及时发现,尽早治疗,很快就能抑制住病情的发展。希望家长如遇孩子出现疑似‘手足口病’的情况,千万不要疏忽大意,要第一时间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医治,将‘手足口病’消灭在萌芽时期”。市中心医院儿三科副主任韩传映说。
据了解,“手足口病”具有发病急,特别是三岁以下儿童,在发病后的1天~5天左右容易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少数患儿抵抗能力弱,病例病情危重,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进行系统的抢救。
根据儿童在感染“手足口病”后的主要表现,该院医师将其总结为以下几个类型,希望家长能常读熟记,仔细辨别。
“手足口病”在神经系统方面的有: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甚至昏迷;多伴随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两岁以内患儿多见。
呼吸系统有并发肺水肿表现,患者往往呼吸浅促、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音或痰鸣音。
循环系统并发心肌炎表现为: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全力准备 救治重症患儿
作为我市重症“手足口病”救治定点单位,市中心医院每年都要接诊来自全市各地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这些患儿的情况比普通患儿更加危急、严重,对抢救、医治的要求较高。
每年都有一些患儿因救治不及时、身体抵抗能力弱等原因,逐渐发展为重症“手足口病”,此时如果再不引起重视,或得不到有效救治,可能会出现生命危险。长期以来,市中心医院凭借先进的抢救技术、经验丰富的医护团队,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救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手足口病”往往会引起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
市中心医院相关负责人说,“为严防‘手足口病’集中爆发,全力做好应对,保障就诊高峰时期医院接诊、治疗工作安全有序进行,我院已协调多部门、多科室联合支持,早早做好了应急预案。当前,已抽调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等科室医护人员补充到儿科工作,同时增加了多台呼吸机为重症患儿抢救做好准备。开辟‘手足口病’救治绿色通道,专程为患儿服务。儿科门诊、科室、病房等所有相关人员加强值守,严阵以待,随时为抗击‘手足口病’,救治患儿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