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历经百年风雨,见证历史沧桑;
他们,有人已“五世同堂”,家族人丁兴旺;
他们,是远近闻名的老寿星,是生命马拉松的领跑者;
他们,是健康生活的范例,是“长寿秘诀”的传承人;
他们,折射出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生态、人文、卫生综合发展与进步的缩影,共同构成了人类永恒不变,追寻健康长寿的生命群像……
他们,就是我市的百岁老人。
11月3日上午,市中心医院相关人员一行到我市源汇区民生街,看望居住在那里的百岁老人——王淑珍。
王淑珍老人生于1916年2月,迄今已整整走过了一个世纪的风雨,目前与孙子蔡春生和孙媳一起居住。我们见到老人时,她正拄着拐杖从卧室慢慢走向客厅,热情地招呼我们落座。在说明来意后,老人既高兴又显得不好意思,她对在一旁的家人说:“这么多同志专程来看我一个老太太,实在过意不去,你们辛苦了”。说罢,还急忙招呼家人沏茶、拿水果。随后,市中心医院相关人员将价值1000元的体检卡和慰问品赠予老人,并与其攀谈起来。
蔡春生介绍说,老太太除了腿脚不太灵便,眼睛有些昏花,身体状况一直很好,几十年也没有生过大病。据了解,老人在解放后曾于我市火车站附近的大西街(现中华市场北门旁)做过生意,后来年纪大了还到街道居委会工作过。多年在外奔波,丰富的人生阅历造就了她开朗乐观、豁达无畏的性格;常年劳动使她的身体素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心情舒畅,体质又好,老人相对就比较健康。
老人也回忆说:“那时候我和家里人在大西街卖干面条,即使最冷的冬天也经常半夜起来和面、擀面条、轧面条,然后天不亮就忙活着出门售卖,风像刀子一样吹得脸生疼,手也冻得像红萝卜,但是能够自食其力,并不觉得苦累”。
王淑珍老人平时爱听收音机广播,《包公案》、《岳飞传》等评书都是她爱听的节目,还经常听新闻播报。采访时,老人还起身回屋里,拿出她的宝贝收音机给为我们展示如何搜索频道、怎样调整音量,爱不释手的样子有几分“返老还童”的可爱。
“领导人到哪里视察工作了、慰问群众了,哪里受灾了,哪国打战了,老太太比我们都清楚,吃饭时还时常给我们念叨。”蔡春生说。他还讲到,老人关注社会发展也与她早年经历有关,解放后,王淑珍老人曾在民生街居委会义务工作过,直到70多时才回家养老。
记者提起市中心医院,老人追忆往事而自豪地说:“我很早就去过,最初在河沿,大家也称河沿医院,我领着妇女干部去检查卫生,医院小楼可洋气了,里面也很干净,医生都会做‘大手术’”。
采访中,老人直夸孙媳妇平时照顾得好,天一冷就给她又买了新棉靴,说罢,麻利的翘起脚向我们“炫耀”起来她的新鞋子,“好身手”让我们感到诧异又可笑。
令人更为惊讶的是,老人的日常生活,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她说:“我平时早晨常吃豆腐脑、包子、油馍,但是最爱吃的还是肉,隔几天就要让孙子买鸡腿、羊蹄给我吃,一星期不吃就馋得慌”。其家人介绍,老人“新潮”得很,还爱喝可乐、酸奶。
老人家中的几处细节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门厅处虽只有三级台阶,但方便老人,两侧墙壁精心装置了扶手;门外铺上了地毯,防治老人滑倒,院外门口也修成了缓坡。家人的孝心和对老人细致入微的呵护可见一斑。
谈到陪伴自己多年的奶奶,蔡春生有感而发:“每天回到家,到老人房间坐一会儿,吃饭时说几句话,我就感到很心里很踏实、幸福。我年轻时做生意,经历了大起大落,无论多困难的阶段,甚至灰心丧气的时候,奶奶总是劝我‘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只要有口饭吃,身体健康,就翻过身来’。老人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百年凝结的感悟、阅历、智慧和人生经验也令我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