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既是父亲,也是丈夫
家里两个儿子还小,妻子也是医务工作者
但,面对疫情
他站出来了
他说,自己是一位抗疫老兵
2008年入川参加汶川抗震救灾,2010年第一个进入医院甲型H1N1流感隔离病房……面对历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吴茱萸总是挺身而出、勇挑重担。“若有召,我必第一个冲锋,我愿意为抗击疫情做贡献”。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吴茱萸第一时间就根据《防控指南》参与制定了医院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确诊流程以及诊疗和防控方案,并积极投身到全市和全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和防控知识培训工作中。作为全市“防冠”专家组成员,他不是在各县区医院,就是奔波在各县区医院的路上,对每一位疑似患者、重症患者,他总是尽可能详尽的询问病史、查体,在结合临床理论与实践,干脆、精准的找出最优的治疗指导方案。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战场,当“集结号”吹响时,挺身而出,永不退缩,这是战士的豪情;当疫情警报拉响时,夜以继日,守护生命,这是医者的温情;当面对求助声音响起时,谆谆叮嘱,殷殷关切,这是侠者的柔情。
大年三十,吴茱萸主任是在紧张忙碌中度过的。
像往常一样,他早早就来到了病房,从查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查房过后,他还要对发热门诊、预检分诊、急诊科等重点一线风险岗位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和防控知识培训,因为疫情紧急且发展迅速,他要逐项向大家解读防控政策措施,宣传科普防疫知识。
午间短短的在医院用餐、休息后,下午2点,他又参加医院紧急召开的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工作部署会,会后,他立即响应院领导号召,组织全科医务人员请战发热门诊。
晚上六点,市中心医院隔离病区收治第一个疑似病人,顾不上休息,顾不上家人的等待和年夜饭,他又全力投入到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只留下了他赶往隔离病区会诊患者的背影。
别样的“年味”,已是万家灯火。
正是有他们在守护,才让我们感觉到温暖、安全。
2020年2月2日,疫情防控任务愈加艰巨。
为进一步加强对新冠肺炎的控制,提升重症救治能力和水平,吴茱萸临危受命,担任隔离病区救治中心副主任,协助李耀军副院长一道开展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此后,吴茱萸每天从早到晚都泡在隔离病区,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甚至更久。
2月4日凌晨4点,隔离病区一患者病情突然加重,吸氧8L/分,氧饱和度只能达80%,生命危及,经一线值班医生宋超汇报病情后,吴茱萸紧急赶往隔离病区。患者带上储氧面罩后,氧合勉强维持在88-90%,他立即向李耀军副院长汇报,请求高流量氧疗仪、呼吸机及气管插管等有创通气设备,同时李耀军副院长、医务科副科长窦中伟及ICU医生柳彦涛、王文龙也相继赶到隔离病区,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经专家组高流量氧疗及分析加重原因,及时调整了治疗方案,患者氧合暂时稳定。下午5点,患者缺氧再次加重,吴茱萸和专家组再一次分析病情并果断采取了系列措施。直到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已是深夜11点,他和专家组成员才相继离开隔离病区。
2月6日凌晨5点,患者再次出现氧合不能维持,呼吸困难加重,吴茱萸再次紧急赶往隔离病区并及时给予处置……紧张有序地抢救把病人从死亡的边缘一步一步地拉了回来,看着逐渐平稳的生命体征,他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此时天边已露出微微曙光。
两天两夜的战斗,吴茱萸和一线值班医生宋超几乎一眼未合,现在患者病情稳定,但他仍然放不下其他患者和科室的工作,经常很晚了还在通过电话与一线值班医生联系了解情况、解决问题。“自己没有想别的,医生的任务就在于救治患者,把病人治好,才能将传染源控制住。”他说。
据了解,2月9日下午,隔离病区已有3名治愈患者出院。
从大年三十到现在,吴茱萸就没有见过家人了。
疫情爆发以来,因为接触过病人,同时为了便于及时投入到工作,他不敢回家和亲人相聚,他与急救中心副主任闫丙川住在医院宿舍里,自觉与家人隔离。这一切,家人始终表示理解和支持,他说:“有院领导的关心关注,同事间的相互帮助,亲人的支持和朋友的关心,都能让我充满动力。”
我们问吴茱萸的爱人唐思源:“家里人担心他吗?”她说:“只想疫情赶紧过去,他平安回家!我和他好几天也没有联系了,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说明他还在忙工作。”唐思源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身为同行,他能理解爱人的工作,非必要时间也不给爱人联系,她说要留给他时间忙自己的工作,绝不拖他后腿,毕竟现在需要他们这样的专业人员。
在这场与新型冠状病毒抗战的战役中,每一个白衣天使的背后,一定有一群默默无闻支持着他的家人,有白衣天使在前线战“疫”,又有家人做好后盾,相信: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平安凯旋!是我们共同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