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漯河市中心医院骨科,由脊柱外科、关节外科、显微修复科、创伤骨科、运动康复科组成。1996年被市卫生局列为重点专科,授予“九五”卫生“132”计划重点专科;1997年成立漯河市关节脊柱研究,是豫中南成立最早的骨科研究所,已成为集科研、医疗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骨科学专业基地;2006年被授予河南省医学特色专科;2014年被政府评为创新性科研团队;2015年被评为青年文明号;2016年被授予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

一、人员及设备:漯河市中心医院骨科拥有硕士生导师2人,正高级职称9名,博士及硕士以上21人。拥有大批高精尖设备,如德国椎间孔镜系统、美国椎间盘镜系统、德国关节镜系统、德国术中CTOG)型臂X线机、骨科微型动力系统、“C”形臂X光机、床旁移动式X光机、骨科显微镜、钬激光、超声骨刀、骨科术中导航系统、术中神经电生理检测、3D打印机等,是我省各综合医院中投资最大、专科设备最先进、最齐全的专科之一。

二、临床技术指标:漯河市中心医院骨科在豫中南处于学术龙头地位,紧跟国内最新技术前沿、注重发展,勇于创新,打造集医疗、康复、保健、预防、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省级医疗中心。1995年就普遍开展了上颈椎手术、颈椎前后路减压手术(河南卫生报曾报道,论文发表在中华骨科杂志),及关节镜下手、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1999年在省内首家开展经皮椎体成形术(医药卫生报曾有报道,论文发表在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9年底开展了脊柱后路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健康报曾报道,论文发表在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0年在国内较早开展颈椎及上胸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在全国脊柱会议上报道,论文发表在中华创伤杂志);2001年开展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弯矫形术(在全国脊柱会议上报道,论文发表在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3年省内较早开展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全国骨科微创会议上发言报道,论文发表在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5年开展无骨量丢失的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椎管内肿瘤技术(在全国脊柱学术会议上报道,论文发表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年在省内首家开展微型卡板固定椎板及保留颈23棘突肌肉附着点的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在COA大会上报道,论文发表在中国矫形外科、中国脊柱脊髓杂志、BMC Musculoskelet Disord等);2011年在省内率先开展微孔下的腰椎融合术(在全国脊柱会议上报道,论文发表在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年在省内较早开展零切迹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在COA上报道,论文发表在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等);2013年在国内率先将零切迹融合器应用到下颈椎脱位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在世界骨科大会SICOT上报道,论文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SCIENTIFIC REP0RTS);2015年在国内率先提出先减压后复位技术治疗下颈椎脱位,省去了术前颅骨牵引的环节,节省了宝贵的术前准备时间,能够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复位、脊髓减压,被国内专家认为补充了治疗指南,对提高脊髓功能恢复率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学术论文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6年省内率先开展经皮微创治疗股骨头坏死、网袋技术微创治疗脊柱转移癌;201612月,为患者安装河南省首例3D打印人工颈椎,被漯河日报、大河报、腾讯新闻、UC头条,论文发表在中华骨科杂志等。2017年对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提出基于术中CT扫描结果精准治疗,认为术前神经压迫不是手术减压的绝对指证,从而使60.8%的患者避免了行椎管内减压手术,剩余39.8%的患者根据术中三维重建CT信息,对突入椎管内骨折块的位置和大小精确定位,精准的开窗减压治疗,被国内外专家认为补充了治疗指南,是患者的治疗得到简化,学术论文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等。

三、教学及科普:我院作为国家级规培基地,骨科承担着规培教学工作,硕士生导师2名、带教老师共三十余名,拥有独立教学区域,设有专用多媒体教室,为医学人才的培养,发挥摇篮作用。近3年,骨科开展义诊及科普学术讲座约70次,约80万群众受益,增强了预防疾病、防治结合的就医理念,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学术成果:漯河市中心医院骨科获得各项支持资金约4000余万元,承担国自然项目一项、省级科研攻关项目17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市厅级52项。在SCI、中华系列中文核心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二十余项。王海蛟为JBJS杂志审稿专家,李玉伟为SPINE杂志审稿专家,兼任4个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实用医学杂志)编委及多个其它杂志的编委,2人兼任国际脊髓学会(ISCOS)会员、1人兼任国家级副主委、4人次兼任国家级常委或委员、1人兼任省级主委、5人兼任省级副主委、21人兼任省级委员。骨科工程研究实验室,拥有一批从国内外归来的研究团队,主要课题责任人大多曾有在国内外一流院校、科研机构研究学习的经历。

五、医疗中心建设:骨科将成为省级医疗中心,着重发展脊柱微创、骨盆重建以及显微修复、重度骨科创伤的救治等,同时成立骨内科病房、骨科重症病房,进行多学科诊治、成立骨科联盟,促进、带动漯河市及周边骨科发展,扩大骨科知识普及工作,提高群众对骨科肿瘤、急危重疾病等的重视。联合各个乡镇、县妇联、计划生育部门、卫生院、医院,解决老百姓实际问题,同时引进先进技术及设备,加强人员配备及人才引进,紧跟国内先进诊疗技术与理念,争取打造以患者为核心,以服务为根本的骨科中心。

六、应急医学救治体系建设:按照《骨科危重病人救治中心建设标准》成立了漯河市骨科危重病人救治中心,骨科危重病人救治中心运行中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转会诊制度、,对于病情需要转运且具备转运条件的骨科危重病人,及时安排医务人员携带急救用品、相关病历资料随车护送至上级骨科危重病人救治中心,同时开通绿色通道接收各基层医院的骨科危重病人转诊,确保骨科危重病人的安全。

七、健康宣教工作等开展: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用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促进骨科保健工作的开展,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通过门诊诊病、住院、术后随访、义诊、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发放保健知识的宣传资料。在骨科保健、术前咨询、术中讲解、术后回访各环节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开办骨科大讲堂,利用骨科大讲堂为阵地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大众的自我保健意识,提升大众的治疗意识。在医院进行骨质疏松、颈腰椎退行性疾病、老年人骨折预防等的宣传与指导。骨科开展入院患者健康教育宣教,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的认知水平,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明显增强患者的认知水平,转变了陈旧的理念,提高了专科疾病预防、就诊的质量,促进了患者的心理健康,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降低了恶性疾病并发症。改善了护患关系,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增进了护患间的沟通,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对医疗工作的理解和满意度。

八、成立医联体:为满足老百姓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解决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供求矛盾,骨科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通过有效整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资源,于漯河市周边地区基层卫生院共同建立了功能齐全、层级分明、资源共享的新型医疗卫生集团——“豫中南脊柱联盟(以下简称医联体)。医联体内的患者可以享受到基层医疗机构与区域医疗中心之间的双向转诊、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专家社区坐诊等便捷的优质诊疗服务。

九、开展百项适宜技术推广及对口支援:骨科每年按照政府派技术骨干下乡支援1年,举办骨科专业培训班5-7/年,定期对县乡级医院医护人员医疗技术培训,安排每年2~3次下级医院到我科进修临床观摩和业务技术学习,以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基层和周边医护人员进行适时恰当的医疗指导。保证了对基层培训到位、指导到位、服务到位。

十、远程医疗服务:骨科中心开展微信、电话等各种形式的远程医疗帮扶,如远程影像学解读、远程骨科疾病会诊等,在医学专家和病人之间建立起全新的联系,使病人在原地、原医院即可接受远地专家的会诊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节约医生和病人大量时间和金钱。远程医疗运用计算机、通信、医疗技术与设备,通过数据、文字、语音和图像资料的远距离传送,实现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异地“面对面”的会诊。通过微信及电话等联系方式,积极的与基层医院进行沟通,对疑难杂症患者,做到实时沟通。